郏县水泉遗址:谜团重重合葬墓 今日聚焦
发布时间:2023-06-15 15:22:38 来源:凤凰网河南

▲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菊红介绍水泉遗址保护区

郏县水泉裴李岗文化遗址(以下简称水泉遗址),位于郏县安良镇水泉村东南,是一处约2.5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遗址。裴李岗文化(距今8500—7000年)是新石器中期中原地区的核心文化,因最早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发掘认定而命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郏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正是从水泉遗址出土的双耳圆底红陶罐。据郏县资深文物保护工作者魏如江介绍,约在8000年前,人类先祖就已在水泉村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6年到1989年,水泉遗址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发现墓葬120座,陶窑2座,窑穴、灰坑83座。其中,出土石器以石斧数量最多,石铲次之,另有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器形有碗、钵、壶、罐、盆等。此外,在窑穴和墓葬中还发现有少量残骨笄、绿松石珠和坠等。

▲石磨盘和石磨 本报记者 禹舸 摄

▌浇地发现古墓葬

3月4日,记者赶往水泉遗址探访,在该村东南方向不远处,看到了2005年4月10日郏县人民政府立下的一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

石碑旁边,是一大块半圆形麦田,地势明显高于四周。走到麦田中间时,随行的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菊红突然发现了一小块沾有泥土的陶片。郏县资深文物保护工作者魏如江接过来,仔细擦拭上面的泥土后说,这可能是考古队发掘时遗留的陶耳杯残片。

今年70岁的村民王国营是发现水泉遗址的见证者之一。王国营介绍,1953年春,村里有群众在村外东南岗上浇地时发现了古墓。遗憾的是,当时人们对文物认知甚少,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物保护工作者魏如江查看水泉遗址保护区发现的文物残片

▌多次发掘成果丰

魏如江介绍,1956年,国家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大普查,郏县文物工作者对水泉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征集到一批相当数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物,并在1957年将该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时,普查工作队在水泉村又征集到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石铲、陶壶、三足鼎、三足钵等器物。之后,文物部门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确定了遗址面积,划定了保护范围,进行全方位保护。

由于该遗址面积大,文物埋藏丰富,考古价值高,引起了国内考古界高度重视。1986年到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队在队长郑乃武的带领下,对该遗址进行了5次局部发掘,总揭露面积1980平方米,共发现窑穴和灰坑83座、陶窑2座、墓葬120座,出土文物近千件,其中36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作为标本,余者经修复后,交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后经证明,其与裴李岗文化同属一个时期。

▲石铲本报记者 禹舸摄

魏如江介绍,据探测,水泉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中间是村落,北为墓地,南为窑址。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排比,其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存仅发现一些窑穴和少量遗物,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平底鼓腹双耳壶(器耳呈下垂状),陶器制作简单,比较粗糙,如平底钵、三足钵。

第二期遗存发现有窑穴和墓葬,墓葬为东西向,绝大部分形制一致,排列整齐,与新郑裴李岗墓地相比更为有序,随葬品中生产工具以石镰、石铲和石磨盘最有代表性。陶器的种类较多,其中深腹双耳罐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从整个器物群(如石镰、石铲、石磨盘、三足钵、圈足钵、双耳壶、侈口罐等)来看,与新郑裴李岗和窑县莪沟北岗遗址基本相同。

第三期遗存发现有窑穴和陶窑,个别是袋形窑穴,并出现大小坑相套的窑穴;陶窑为横穴窑,其形制与新郑裴李岗相似。出土的生产工具不多,石镰、石铲仍是代表性器物。陶器形状有较大变化,如钵多为敛口,出现折肩或折腹的双耳壶,还出现深腹盒、三足罐、角把罐以及管状流壶等新器形。此外,在窑穴中发现口部施红彩的敛口钵残片。

魏如江说,以上三期遗存器物的变化,以器耳最为明显,一期器形较简单,耳稍下垂;二期器形较复杂,器耳多为规则的半月形;三期以折肩折腹的双耳壶为代表。至于出土的石敲砸器,两侧有缺口的石刀、石铲、假圈足陶碗、敛口钵、深腹盆以及彩陶等,与后来仰韶文化的同类器物很接近,表明两者具有密切的渊源,同时也体现出水泉遗址年代久远。

▲红陶双系壶本报记者 禹舸摄

▌双人叠压合葬墓

魏如江介绍,水泉遗址的陶器制作比较原始,主要以泥条盘筑手工制作,内壁一般留有指痕,陶色以素面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灰陶和带有纹饰的夹砂陶,纹饰有细绳纹、篦点纹、指甲纹等。石器的种类和器形大多与其他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相似,但其中个别遗物尚属首次发现。尤其是出土的两件陶祖(阳具):一件长约10.3厘米,红褐色,陶质较粗;一件长约7.2厘米,泥质褐陶,形象逼真。这一发现侧面证明了中国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基本过程。

在发掘中,考古队发现该遗址氏族墓地形成规模,排列有序,其中的一座双人合葬墓,有着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此墓为长方体,坑长2.2米、宽0.9米、深0.5米,两人均为仰身直肢上下叠压埋葬,头向西,面向一南一北,随葬器物多达19件。这种葬法在其他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和已发现的古代墓葬中是前所未有的。这座墓历经近8000年,且骨架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墓主究竟是男是女?为何这样埋葬?是同时死亡还是殉葬?这些谜团有待后人破解。如今,墓主骨架展示于郏县博物馆。

魏如江说,在郏县收藏的近3000件馆藏文物中,绝大多数出自水泉遗址。2006年,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建成,水泉遗址出土的一套二级文物手碾石磨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调往该博物馆长期陈列,对提高水泉遗址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双耳圆底红陶罐本报记者 禹舸摄

2004年10月29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郏县水泉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郏县对水泉遗址的保护更进一步,不仅实行管护责任追究制,还安排了义务文物保护管理员,形成了政府、村干部、文管员三级文物保护体系。

魏如江说,目前,他们正积极和安良镇党委政府整理水泉遗址的相关材料,争取今年完成水泉遗址晋升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来源:平顶山微报

标签: